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

守規律的能力

「猜猜我是誰?

我是與你永相左右的伴侶:我不是你最好的幫手,就是你最沈重的負擔。
我可以催促你勇往直前,或是引你走向失敗。
我完全聽命於你:
當你把事情做了一半,你只管放心交給我,我會正確無誤的把它做好。
我很聽話,你只管相信我。
告訴我你希望事情怎樣做,我一定有樣學樣,自動自發將它完成。

我是所有偉人的忠僕,也是一切失敗的根源。
對那些成功的人來說,我是幕後工程;
對那些失敗的人來說,我是罪魁禍首。
你可以利用我賺錢,或是受我影響步上毀滅。
接受我,訓練我,堅定地掌握我,我可以為你贏得全世界。
如果你放縱我,我就毀了你。」

我到底是誰?
答案就是:習慣。
把以上的「我」以「習慣」代之,
你會發現習慣可以產生的驚人力量。

但好的習慣,是要規律的生活養成的。
我的瑜加老師、氣功老師,她們都有一個特點,就是準時而規律。
她們讓我體會到要把任何功夫學好,就是不能隨性。
只要認真投入,再僵硬的身體,假以時日的訓練,也可以改善。

能守住規律的生活態度,就要有抵擋誘惑的能力;
知道什麼是重要的(譬如健康),
就不會一直放掉規律的練習,
去應付各種看似緊急又不重要的事(像看一場快要下檔的電影)。

我常跟學生說,不要一曝十寒。
讀書要有方:正常,才能持久;規律,才能累積。
生活不正常,經常熬夜,我們撐不了多久。
週而復始的堅持在一定的時間做該做的事,養成良好的習慣,
你會發現不可思議的學習效果和效能。
因為該做的事,被規律定調之後,許多不必要的雜務也會閃開。
譬如,朋友都知道你晚上七點到九點半都會在圖書館溫習功課,
即便有人要約你吃飯,他也一定會選在週末。
這樣,時間就能妥善分配利用。

 證嚴上人是一個最能讓人清楚看到規律自持的典範。
有一天,我在花蓮演講,問台下的慈濟人,
「有沒有一次你去參加志工早會的時候,
發現自己早上7:05才到現場,
然後很慶幸地說,『好在上人還沒開始開示。』?」
大家都大笑。答案很清楚,沒有。
上人主持的志工早會,數十年來如一日,就是早上七點準時開始。
這規律有多重要呢?
這規律讓大愛電視台可以如期製作「人間菩提」、「大愛深度報導」。
這規律累積的驚人成果,
讓我們看到人要有那份堅持和毅力真不簡單。

規律地將好的習慣養成,
我們即便與成功沒約,它也自然來到你面前。

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

專注力

專注,在這個資訊時代,竟然成為大部分老師要面對的教學新挑戰。
每次去演講,一定有老師或家長詢問,如何引導小朋友專注。
要引導孩子「專注」,難在比功課更吸引他們的東西變多了。
父母、老師自己還是小孩子的時候,
他唯一的娛樂可能只是打球或者聽聽音樂,
但是現在孩子打線上遊戲──還可以賽車;
聽音樂,喇叭還要有特效的。

小學生無法專注、中學生不能專注、大學生也有專注的困難。
但是,專注,絕對是每一段學齡都要培養的軟實力。
專注,是很多名人、偉人之所以成功或成就的原因。
我們看到歷史上的音樂家貝多芬、發明家愛迪生,
因為專注,他們即使耳朵聽不見了,依然能夠繼續創作和發明。
愛迪生名言:「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」
說的就是一份專注、努力不輟的態度。

近代的,我們看到在籃球場上發光發熱的亞裔球員林書豪;
他如何在逆境中,尤其是在坐冷板凳時,
依然保持對籃球那份專注的熱愛;
休士頓火箭隊的Kyle Lowry,觀察林書豪:
「人不能因為沒有機會而心浮氣躁;
要當作機會一定會來臨,所以要不斷做準備。」
他認為林書豪就是這樣專注、認真努力準備自己,並及時把握機會的人。
專注的人比誰都能有效的達成目標。

上人說故事,講過一個沙彌每天要翻過兩座山到村落採購,
十年來職務從未變動,小沙彌轉眼已成為青年修行者。
有一天,他忍不住問師父,
為什麼其他師兄弟只要負責在鄰近的地方採買輕細用品,
他就要走崎嶇山路,扛著重物上山?
師父笑而不答。
隔天,集眾時,師父問其他弟子,
採買的是便易攜帶之物,何以較晚回到寺院?
弟子回答說,就一路瀏覽風景、一路談笑。
小沙彌則說,自己每天都擔心回程的崎嶇山路,負重難行,
所以,買妥物資,只想趕緊回寺。
師父開示道:「任務輕鬆者,心念散逸,易受外境所誘,
沿途玩樂嬉鬧,耽誤歸程;
未若負重行遠者,一心一志只為達成目標,不受外境影響。」

 專注力,讓人不受外境影響,
經過時日考驗,就能顯現人之毅力、耐力與定力;
有專注力者,若說較有責任感、有承擔力,也是有依據的。

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

自省能力

台灣各級學校近期積極推動服務學習──
累壞了不知如何執行的老師,也引起部分同學的抱怨。
但是,我還是堅持去服務的學生一定要寫服務心得──
反思在服務的過程中,『我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』、
『我有什麼想法』;更重要的是『我應該做什麼』。
有時候,學生會對服務的機構有想法,覺得人家應該怎樣又怎樣。
我跟同學說,流於批評,不是批判性思考的意義所在。
如果能反思自己還可以做些什麼,
才是大專生未來可以影響別人、改變社會的契機。
常常反求諸己,就是成長的動力。

就像有人問證嚴上人:
「師父,您凌晨三點多起床,鎮日忙碌至夜間,
這分精神力量從何而來?」
上人回答說:
「從慚愧心來。」
上人說,「看到環保菩薩日日精進做回收、分類,
其中不乏八、九十歲高齡的老菩薩;
而我只會呼籲,無法力行,所以起慚愧心自我警惕,
務需把握分秒不空過。」

上人此等精進的自省能力,
不就是我們此時普遍「嚴以勵人、寬以待己」的社會要學習的嗎?
把我們往外批判的眼睛帶回我們的內心──
看看我們應該如何善用生命時間、發揮生命良能,
不只少計較、少比較,
還要以至誠的心,發揮教育過程所學,致用於人間。
能有這樣的使命感,
青年人就不必害怕畢業會失業。

2012年9月10日 星期一

溝通能力

最近台灣教育部要求學校訂定學生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養。
大家都把工作態度、溝通能力列為重要的基本素養。
有一天,我在一個初接的班級上課,
看到有同學打瞌睡,就把他叫出來,
沒有想到他惱羞成怒,抓起書包就往外走。

我楞了兩秒鐘。
轉過身,看到整班同學注視著我,
要看這陌生的老師如何回應這難堪的困境。
我深吸了一口氣:
「同學,來,我們今天上課的主題就是談『溝通』。
溝通難不難啊?」
同學說,難。
「那剛才大家都看到我和我們同學互動的畫面了。
誰對誰錯呢?」
同學說是同學的錯。
「那問題在哪裡呢?」
「可能他還沒吃早餐。」
「他還沒有睡飽。」
「可能他不喜歡你的課。」
同學們七嘴八舌的猜想。
我跟同學說,
「我寧可相信他不喜歡我的課。
我只要肯改,他就一定會變。
我選擇完全的負起溝通的責任,
請同學協助轉達,我沒有惡意。
只是希望他走出座位,醒醒腦而已。
老師真心希望下個星期可以看到他。」

同學顯然沒有料著這新老師怎麼如此淡定。
我雖表現淡定,心裡卻也難免困惑,
不斷的反省在和這位同學溝通的過程中,哪裡讓他不舒服了。

隔週再上課,我準時進班,
認真的掃視那上週空掉的位子──還是空的。
我的心涼了半截。
好在十五分鐘後洪同學出現了。
我藉機跟同學說,今天要跟大家說『表達』。
我們有時候要表達感恩、對不起,又或者表達憤怒、生氣;
別人領會的,並不一定是我們以為成功表達的。
「老師今天要跟洪同學真心表達歉意。
因為老師沒有把愛成功表達,還造成困擾。
可能我的語氣或面部表情造成了誤解。
總之,老師說對不起。」

我也順著這機會,跟同學分享,
UCLA大學分析93%的表達,是非語言的。
所以,臉部、手勢的微細動作,別人會有不同解讀。
我和同學勉勵,
我們以後講話要更用心。

沒有想到課程結束,洪同學跑到講台來,
「老師,我為上個禮拜的事情道歉。」
我受寵若驚,拍拍他的肩膀說,
「沒什麼。感謝你體會老師的心意。」

經歷這事,我更進一步相信,
唯有真誠說對不起,我錯了,並請求原諒;
還有真誠感謝,時時以愛溝通,
溝通才會圓滿。



善解的能力

人們常常以為「唯有成功才會快樂」,
但心理系教授柳波莫斯基(Sonja Lyubomirsky)的研究團隊發現,
人要擺脫窮忙變成功,要先培養樂觀心境,先要快樂。
研究發現,樂觀的保險業務員業績比悲觀的人高出31%。
樂觀的員工除了工作愉快,離職率也比他人低4成。
有趣的是倫敦大學和華威大學經濟系教授,
追蹤15000名青少年快樂指數,
把他們的生活滿意程度分成1到5分(5分較快樂)。
7年後發現,5分組的人平均年薪,
比1分組的人高了新台幣48萬元。

把這樣的數據給學生看,大家雖沒有做研究,
但從常理來看,也都同意樂觀的人工作穩定度較高,
自然的升遷機會比較大、薪水比較高。
「既然知道如此,
那我們來探討年輕人為什麼畢業一兩年,常常換工作。」
我請剛在暑假工讀的護理系同學分享心得。
她們提出了很多的職場問題:
主管很壞、學姐很兇、病人要求很多、家屬很沒禮貌。

「那你又是如何面對的呢?」
「反正我只是暫時工讀。不必放太多心。」
「那畢業之後,同樣的問題會不會繼續存在?」
同學楞在那兒。
「還要繼續當護士嗎?」我問。
「那麼辛苦讀了幾年書,總是要試試看。」

是啊!總要試試看。
我和同學分享為什麼這一代的年輕人那樣沈不住氣、常常換工作。
「因為你們在大學的時候,
老師教你們,你們還要評鑑老師,給老師打分數;
不滿的,都可以盡情的匿名宣洩,還有法律保護。
但是,上班之後,只有主管給你打分的份兒。
你們沒有經歷過我們那個年代,『雖不如意,也要沈得住氣』的訓練。
於是,一不高興,無法宣洩,就想要『辭掉老闆』;
孰不知道,沒有了你,老闆還是會找別人的。」

同學笑了,那笑聲裡有幾許認同。
我跟大家勉勵:
「記得,剛開始出來上班的兩年,
我們能貢獻人家的有限,但是我們可以學的很多。
換個樂觀的心境想,也就是善解心:
別人給我們工作越多,我們學習越多。
與其說薪水是我們付出的代價,
不如想,我們來跟人家學功夫,不必付學費,還有薪水拿;
多麼賺到啊!
能夠這樣樂觀看待你們的新工作,
自然的能把碰到的人事問題轉化為人生智慧。」

善解的能力就是用善的念頭去解釋一切───
沒有麻煩的人,只有需要用心對待的主管、同仁;
還有需要許多關懷的病人和家屬而已。
期勉這群年輕人未來能夠更樂觀看待自己將要投入的工作。

安靜的能力

新學年開始了,很高興看到新生陸續來報到。
大家集合學校禮堂,準備參加始業式。
始業式開始,司儀教官說:播放校歌。
但是三十秒過去,音樂出不來。
那尷尬的時光,我看到教官很焦慮,
但是,我摒息聽,後面卻是一片寂靜。
後來,校長叫我跟同學講話,
我忍不住讚嘆學生那三十秒的「優良表現」,
「親愛的同學,老師真心讚嘆你們那安靜的三十秒。
那代表的是大家的修養── 一份耐心、同理心。
對於事情沒有照著計畫走的時候,我們沈得住氣;
瞭解音控室的大哥比我們更焦慮,
我們的安靜,就是一份同理心,
那分安靜也讓別人可以跟安定的去處理問題。」
在這個時代,人們那麼容易浮躁,
年輕人學習安靜的能力,變成那麼急迫。
我接著跟同學說,
「真心祈盼,大家這三十秒的安靜,
不只是因為初來乍到的陌生才有的氣質;
在學校這幾年,若能涵養靜定的功夫,
相信將來畢業之後,就具備了就業的基本素養了。」

「安靜」這兩字很有意思,
靜得了,人也就安了;人安的時候,也是不躁動的。
安靜,安靜,細細咀嚼,萬般真理在其中。